• <xmp id="gceec"><noscript id="gceec"></noscript>

    远洋集团再获远洋服务输血,出售资产、债务展期两不误

      远洋集团当下的疲于奔命,完全是 " 咎由自取 "。  

    图 / 百度百科

      11 月 17 日,远洋集团公告称,公司完成 10 亿元公司债本息兑付,并表示年内到期信用债已偿还完毕。

      在房企接连爆雷的当下,远洋集团能够按时偿还债务,确实难能可贵。

      不过,距离今年结束,也仅剩一个多月时间。

      据 2022 年中报显示,远洋集团账面上的现金,早已无法覆盖短期债务。而在今年下半年,远洋集团已对多笔债务进行展期。

      债务压力之下,远洋集团全年不断通过出售资产来回笼资金,合计超百亿元。

      就在几天前,远洋集团还向子公司远洋服务出售两处物业,获得 7736 万元。

      在筹钱还债的道路上,远洋集团不得不接受物业公司的反哺。

      【子公司远洋服务输血】

      11 月 13 日,远洋服务发布公告称,于 2022 年 11 月 11 日(联交所交易时段后),北京物业买方(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与北京物业卖方订立北京物业买卖协议,及深圳物业买方(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与深圳物业卖方订立深圳物业买卖协议。

      据此,北京物业买方已同意收购总建筑面积为 3316.14 平方米的北京物业,总对价为人民币 4896.83 万元;深圳物业买方已同意收购建筑面积为 1555.84 平方米的深圳物业,对价为人民币 2839.29 万元。

      该等物业将由远洋服务占用作为其自用办公楼。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买卖。此次远洋服务收购的北京物业,由远洋集团持股 51%,深圳物业则由远洋集团直接持股 100%。

      也就是说,远洋服务这是从母公司手中拿下这两处物业,共计耗资 7736 万元。

      而作为远洋服务的母公司,当下的远洋集团正面临债务难题,因此市场有声音认为,远洋服务此举是有意反哺母公司远洋集团。

      另外,在 11 月 14 日,远洋服务公告称,更改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用途。

      据悉,截至公告日期,远洋服务尚未动用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 5.47 亿元,将重新分配用途金额约为 5.32 亿元。其中,7740 万元用于根据该等买卖协议收购自用办公楼。

      也就是说,远洋服务此次用于收购母公司物业资产的资金,还是靠动用了 IPO 资金。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远洋服务第一次反哺母公司了。

      今年 8 月,远洋服务拟斥资 5 亿元向远洋集团、远洋资本收购红星物业全部股权。

      彼时,这一收购被市场认为是双赢的举动,一方面能够补充远洋集团的现金流,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远洋服务的物业规模。

      不过,就目前来看,给远洋集团补血,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逃不脱的债务展期】

      就在不久之后的 11 月 17 日,远洋集团宣布完成 "17 远洋 01" 公司债的本息兑付,共计约 10.4 亿元。

      据了解,该笔债券将于 11 月 21 日到期。至此,远洋集团年内到期信用债均已偿还完毕。

      貌似,远洋集团很好地应对了到期债务,但真实的情况是,今年下半年以来,远洋集团已经对多笔债务进行了展期。

      事实上,远洋集团的危机,早在今年 3 月就显露出征兆。

      彼时,远洋集团旗下的多笔债券接连出现异动,甚至远远背离正常的价格估值。而当时有分析认为,远洋集团面临美元债临期的巨大压力,同时其北京某项目开发贷出了问题,导致机构出库。

      为了安抚市场,远洋集团提前偿还了两笔一年期的 ABS 债券,分别是 "21 前海致远 ABN"、" 致远 2 优 ",两笔债券合计金额 8.75 亿元。

      然而,该来的终究回来。

      今年 9 月初,远洋集团旗下的融资平台——远洋资本的一家子公司,被澳门银行发函催债。起因是其于 2021 年 8 月向澳门银行贷款 2000 万美元,到期日为 2022 年 8 月 24 日,远洋资本是这笔贷款的连带担保人。但借款人、担保人均未在到期日履行还款和担保义务。

      违约之后,远洋集团最终走上了债务展期的道路。

      9 月 5 日,远洋资本召开第一次债券持有人会议,同意将本金为 10 亿元 " 的 20 远资 01",展期一年至 2023 年 9 月 9 日。

      在此之后,远洋集团再次被传出旗下债务即将发起展期的消息。

      而此次能够按时 "17 远洋 01",至少可以说明,远洋集团还没有到无药可救的地步。

      【大肆收并购的恶果】

      而远洋集团 " 活下去 " 的手段,正是靠出售资产。

      今年 4 月,远洋集团转让了北京朝阳区酒仙桥的颐堤港一期的项目公司部分股权,筹得资金 30 亿元。

      6 月中旬,远洋集团将其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的锐中心项目股权出售给了中国人寿,交易对价 50.15 亿元。

      7 月,远洋集团以质押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 50% 股权为代价,再次向中国人寿筹资约 40 亿元。

      10 月,远洋集团出售北京中国人寿金融中心 10% 股权,回笼资金 2.33 亿元。

      再加上远洋服务的不断输血,远洋集团今年以来靠出售资产,已经回笼资金超百亿元。

      可即便如此,远洋集团仍无法逃脱债务展期的命运。

      正所谓有因必有果,远洋集团当下被动的局面,完全是自身的问题。

      2021 年,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讯号已然明了,但彼时的远洋集团仍抱有逆势扩张的想法,不断通过股权投资、项目收购来扩大规模。

      这其中,尤以与红星美凯龙的 "200 亿元 " 交易关注度高。

      此外,远洋集团旗下远洋资本,同样在资本市场上大杀四方。

      然而,局势急转直下。本来游刃有余的远洋集团,同样在去年下半年遭遇到楼市降温、融资渠道收紧等挫败。而大肆收并购给远洋集团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资金流动性的承压。

      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远洋集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减少的幅度达 44.7%,从上一年的 391.29 亿元降到了 216.55 亿元。

      同期,远洋集团的短期借款为 186.68 亿元。

      也就是说,远洋集团账面上的现金,刚刚能覆盖短期借款。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远洋集团的流动性继续恶化,其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剩下 146.2 亿元。而同期其短期借款,高达 182.2 亿元。

      资金缺口如此之大,远洋集团只得一边出售资产、一边债务展期。

      如此看来,远洋集团当下的疲于奔命,完全是 " 咎由自取 "。

      来源:氢财经


    (责任编辑:zl)
    加载更多

    媒体矩阵

    • 看西部
      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关于本网 广告服务 投稿通道 招聘启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人员名录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牛鞭擦进女人下身h
  • <xmp id="gceec"><noscript id="gceec"></noscript>